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在复兴

编辑:admin 日期:2018-11-01 08:34:34 / 人气:

 日前,位于寿宁县犀溪镇武溪村村尾的木拱廊桥开工兴建,主墨师傅为该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多雄。
    这是8年来,郑师傅主持修建的第13座木拱廊桥。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寿宁县,是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作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的寿宁传统木拱廊桥,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也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振兴,木拱廊桥营造古技艺在寿宁得到复兴,政府与民间力量持续努力,要让廊桥文化一直延续下去,并更好地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重建廊桥助乡村振兴
    走进寿宁大安乡亭溪村,一大片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大山脚下,村头处是上百亩苍翠的原始森林,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在村尾处汇聚成一个静谧的小湖泊,湖泊上一座暗红色的木拱廊桥如一条巨龙横跨两岸。
    这座廊桥名为福星桥,长36.6米,宽5.1米,于2016年9月建成。桥体采用木拱,桥上三阁鼎立,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古香古色,横跨湖上,气势壮观。它将大王岗原始森林与古香古色的马仙宫通过两地的健身步道连为一体,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景观。
    2014年至2016年间,该村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村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民居得到仿古修缮。为了留住乡愁,让美丽乡村更有古风,村两委带领村民筹集资金160万元修建了福星桥。
    斜滩镇镇区虎口滩有座双孔木拱廊桥,这桥全长106米,双拱跨度86米,桥宽6.8米、高20米,是目前全国最长、最宽、最高的双拱木拱廊桥。
    “作为闽东四大文明古镇之一,斜滩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镇域内曾完整保留着古代10多座廊桥,后因洪水和年久失修已荡然无存。斜滩民众渴望重建一座木拱廊桥,恢复古镇曾经的人文盛景传承非遗文化。2016年6月,斜滩镇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为配合打造旅游兴镇,重振昔日雄风,由斜滩社会公益协会牵头,与镇政府商定,集民间力量争取多方支持,众筹资金800万元(实际造价1100万元)修建了这座廊桥。”斜滩镇镇长徐飞介绍说。如今,这座新廊桥集交通、旅游、休闲、信仰、风水于一体,成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物,是游客游玩古镇必到的景点之一。
    近年来,寿宁县各村民众群策群力先后起了7座木拱廊桥。对于村民们来说,捐资修桥不仅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更是留住乡愁记忆、感受村庄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他们而言,一座木拱廊桥就好像一座村落的精神图腾,代表着村人曾经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着村落重要的精神象征。
    转行匠人成造桥主力
    近年来,仿古凉亭、仿古长廊、木拱廊桥、寺庙等古香古色的复古建筑成了美丽乡村的“标配”。从事复古建筑的工匠一个月的收入近8000元,比农民务工的收入高得多,吸引了转行多年的老木匠重新投入复古建筑行业,还吸引了新生代传承,复古建筑营造技艺得到复兴。
    今年70岁的坑底乡林山村村民吴宗善,早年曾是大木作师傅,他与许多同行一样,放下斧头拿起了锄头,多年来仅靠在家种点田地、蔬菜维持生活。2011年,他被郑多雄请去,组队修建西浦村的木拱廊桥。
    虽多年未建房,但从业20来年的大木作经验还在,吴宗善向郑多雄学习请教很快便掌握了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成了郑多雄的得力助手。“虽然年龄大,但干活依然利索,是团队里的主干。在外工作的儿子叫我回家休息,但我还不想‘退休’。”吴宗善说。
    今年57岁的吴祥满,是吴宗善的老乡。吴祥满19岁开始跟随师傅学大木作造房,盖到40多岁时他失业了。2014年,在吴宗善的介绍下加入郑多雄廊桥团队旗下,到大安乡炭山村建造福星桥。“跟随郑师傅造了两座桥后,也学会了造桥技艺。”吴祥满喜滋滋地说,“造桥可比在家做农活有意思多了。”
    十多年前,石匠出身的郑多雄在大哥郑多金的教授下学会了木拱廊桥营造技艺。2011年,西浦村筹资修建飞云桥,请郑多金任顾问,由郑多雄主持建造。郑多雄便叫上4个相熟的大木作师傅组成建桥小团队。在8年的时间里,郑多雄先后吸收了坑底东山楼、林山、小东村里10来名转行的大木作匠人,辗转武夷山、福安、闽侯、浙江晋宁及寿宁西浦、大安、斜滩、犀溪等地建造和建复木拱廊桥14座。
    没有造桥时,郑多雄的队伍还被请去修建仿古长廊和寺庙。此外,郑多雄还经常接到定做木拱廊桥的手工活,他与另外一个同伴利用闲暇时间打磨起那一个个别致的“小桥”。“工艺精细的模型可以卖上万把块,简单点的几千块。这也是一种收入。”
    为了将造桥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15年,郑多雄的儿子郑晖民加入木拱廊桥建造队伍,随同父辈们一同前往大安碳山村建桥。
    郑晖民加入造桥队伍以后,从最基础的基本功开始,练斧法,学用斧子、锯子、刨子,刚开始手经常被磨起血泡。四五百斤重的木头也要与老师傅们一起抬,一天下来,手脚酸疼得无法动弹。
    “真想放弃回去继续开挖掘机。”郑晖民说。不过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如今经过两年多锻炼,掌握了基本功,虽然离掌握造桥技术的路还有小段距离,但他相信,经过父辈的指导,拥有工匠精神的他会慢慢成长,把造桥技术传承下去。
    古法技艺盼后继有人
    不久前,寿宁县首次举办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志愿者培训班。为期两天的培训邀请了业界专家、学者面对面授课,课堂内容较为丰富,除了廊桥文化介绍,还有专业理论教学、现场实际操作。参加培训的学员有20多名,既有民间工匠,也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
    寿宁县博物馆馆长龚健感触地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然而这项技艺长久以来仅流传于闽浙边界山区,而从事技艺的匠人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无古建修复资质,而年青人又吃不了苦不愿从事技艺学习,如今正处在青黄不接的传承困境。“举办培训班旨在提高木拱廊桥非遗传承人群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水平,破解无古建修复资质尴尬,引导更多年轻人加入弘扬廊桥文化的队伍。”
    郑多雄修建了这么多年的廊桥,心里一直有个梦想——组建自己的仿古建筑公司。
    “最早被一家公司请去主墨建了一座桥,后因工资被拖欠等原因无法再继续合作。此后,我的建筑队只能挂靠在一家建筑公司名下从业,仅赚取低廉的建桥劳务费。有几个一起好多年的师傅嫌工资低离开了队伍去做生意或转投别的公司了。要是有专业资质的人才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成立股份制建筑公司,那么手工艺人就有了长久的保障,不会那么辛苦。薪尽火传也更容易些。”郑多雄说。
    这次培训班的举办让他看到了希望。目前在寿宁县住建局工作的李振,是一名取得桥梁与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廊桥文化爱好者。他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后,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郑多雄目前在建的际溪廊桥工地学习造桥技艺,从最基础的功夫开始学习。
    李振说:“我从初中时就对桥梁十分感兴趣,大学学习的就是桥梁的设计与建造,精通绘图,但是一直没有实践经验。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认识,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传承非遗文化。将来有可能加入郑多雄的队伍,一起组建建筑公司,让没资质的师傅们都能取得古建资质。”
    在传承人与爱好者自身努力的同时,寿宁县通过投入保障,致力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寿宁连续向国家申报了营造技艺传承专项保护资金,鼓励和资助民间修建木拱廊桥,推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造桥实践中实现可持续的传承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七夕节趣味搭桥比赛、廊桥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传扬民间匠艺的别样魅力,并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兴趣。

现在致电 021-5555122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