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生命里的“常青树”

编辑:admin 日期:2018-12-17 09:04:15 / 人气:

郑康年,青海省公安厅西宁北山绿化区现场负责人。1977年参加工作,当了11年的流动电影放映员,1988年6月,调入青海省公安厅,从电影放映员转战成为一名绿化指挥工作者,这一干就是近30年了……
记得1988年我第一次来到隶属青海省公安厅的绿化区——西宁市(北山)泮子山索盐沟,眼前只是一片荒土山,坡陡沟深,土壤贫瘠,岩石密布,山上连草都不长。
就在来到索盐沟的第二年,青海省委做出一个重大决策:“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这样,我便成了西宁北山第一期的绿化参与者。山势陡峭的北山很多地方坡度超过60度,人们手脚并用都很难爬上去,砂砾广布,没有道路,索盐沟的2公里深处还住着村民,他们出不来,我们也进不去。先开路、再绿化。头几年,种树难度很大,水供应不足再加上水质原因,干部群众栽的树苗要么旱死,要么被风吹倒,北山相较于南山蒸发量又大,种的树能成活谈何容易。
后来,我们决定从山顶往下绿化,树苗拉来了以后全靠人工往上背,一个人一次一棵树,就这样,种得越来越多了,也让我们将荒山变绿林的信心倍增。以前北山只能种沙棘、黑刺、红柳,现在也可以种植针叶树种,而且不少的阔叶树也能在北山上成活,且越来越多。
如今,在索盐沟86公顷的山地上,种满了青杨、云杉、油松、圆柏等树木,满目苍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看着这些自己种下的小树苗慢慢长高,长得粗壮,内心满是安慰和成就感。而我也习惯了每天都去巡巡山看看这些留有我们彼此生命印记的“常青树”,它是我青年时光里最重要的陪伴。
(本报记者 谭梅 整理)

现在致电 021-5555122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